■文/劉承鴻 恆久的喜悅《禪定》 現代人喜歡談禪,也喜歡學坐禪;然而上乘的禪,是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,不可以言宣,只能安住而任其喜悅的發展。
「禪定」、「靜坐」與「冥想」,在類似名相中,常有異曲同工之妙。
近來,「靜坐」熱潮延燒西方,愈來愈多醫院以靜坐為輔助療法。在歐美,不僅有醫學中心提供靜坐課程幫助病人舒緩疼痛,也有學校推廣靜坐,校園暴力因此降低,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甚至還撥款來研究靜坐。
但是「靜坐」和「禪定」的意義,究竟有何不同呢?
【「靜坐」、「禪定」與「冥想」】
「靜坐」其實也可稱為打坐,是一種調整呼吸的方式,通常是維持坐禪時的姿勢,但是不一定代表禪定,如打坐的人是有坐禪的姿勢,但不代表他在調適心中諸般念頭──修心養性。
而「禪定」是泛指調適心中諸般念頭,是一種「修心養性」的功夫,「坐禪」就是禪定的一種。禪是過程,定是結果,依修習的層次可分為「四禪」和「八定」的狀態。
不同於「靜坐」和「禪定」必須讓腦袋放空,「冥想」則是以一個主題為思想的中心。不過要注意的是,冥想的內容千萬不能是工作、家庭、子女、財務等這些每天都在困擾你的事情,而是要能夠集中去想能夠放鬆,但又不會在過程中睡著的主題比較好,例如冥想海潮聲,或是碧海藍天、綠地、森林,把自己融入這美景,很舒服的冥想,並且藉此觀察自己的呼吸與身體的變化。
【科學證明具療癒效果】
多數人的禪定或靜坐經驗多與宗教修行牽連,類似說法包括:打坐、禪坐、冥想、內觀……,然而其內涵可說殊途同歸,不外乎透過調整呼吸,達到全身放鬆的目的。
基本上,都是透過練習,讓我們的身體與心靈都靜下來,達到一種無我、不散亂的精神作用。而能到達那種狀態,在密宗而言,就是所謂的入「三摩地」,也就是瑜伽的最高境界,是心中水波不興,完全靜止的情況。
愈來愈多科學證據顯示,此種靜坐調息方式竟然具有療癒能力。這是因為它能影響腦部活動,尤其大腦邊緣神經系統,新陳代謝、血壓、呼吸和心跳速率也隨之放慢,目的就是讓全身放鬆,進入冥想狀態,「以分泌更多腦內啡」。
麻州大學醫學中心針對某家生物科技公司進行研究,他們替所有員工注射感冒疫苗,同時測量血液內的抗體指數以及腦波變化。結果發現,靜坐的人左額葉活動強,免疫反應佳,不論在注射疫苗的第四週或第八週,靜坐的人產生更多抗體,難怪會有療癒的力量。
所以,禪定、靜坐的確是我們能量的來源,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可以經常運用,並不一定要與宗教相扣。
【心定,啟動身體自動修復的能量】
對某些人而言,學習靜坐與禪定是很困難的,原因在於自己心思雜亂,靜不下來。
在這種狀態,「數息法」是最常被用來使用的方法之一。數息是在心理默數吸氣與吐氣的次數或時間,一吸一呼為一次,即使數息的過程中出現雜念,也不要中斷數息,如此自然可以逐漸集中心思,雜念也會漸漸減少。
只要能掌握呼吸要領,行、住、坐、臥都可收效,尤其現代人身體僵硬,即使坐下來也未必能立刻沉靜。此時,也可由動功入靜,先讓身體鬆軟。所以在佛學中也有一種「經行」、「唸經」的方法,這也是一種可以幫助入「禪定」的方法。
不管是動或靜,關鍵都在於──讓心定下來,調整呼吸讓身體放鬆,不論走或站,坐或臥,都可以讓身體變成非常敏銳的知覺器官。
一旦身體放鬆,心定下來,我們的身體會自然產生重建與提高免疫的力量。過去南部有位市長,幾年前生了一場病,在朋友介紹下參加10天的內觀(靜坐)活動,沒想到身心竟起了巨大變化。
在靜坐過程中,她觀照身體每吋肌膚,感受無常變化的痛覺,最後疼痛竟然消失。下山後,她丟了所有止痛藥,每當疲累時她就安定自己,「當我一靜下來,身體這部神奇的機器就啟動,身體的密碼慢慢會回復到應有的排序。」
可見禪定,對於人類身、心、靈的健康,也是有莫大的幫助。
【「思惟修」,找出問題的根源】
那麼,要靜坐多久才能可以進入禪定呢? 「禪定」的境界,可以說是一種思想靜止,心思專注,讓人清安舒適而沒有身體的感覺。
然而,要花多少時間才能進入禪定,這個答案沒有一定,端看自己的身體狀況如何。功力深厚的人,不需要靠數息或其他方式,就可以隨時入禪定。
至於體力較差、容易昏沈,或是煩惱很多,常常東想西想的人,一旦心思無法安定,任憑你坐再久,愈想入定,就愈不容易入定。
其實,禪定是禪定,煩惱是煩惱,這是兩回事,毫不相關的。然而,偏偏很多人在禪定的時候,會把許多世間的煩惱事牽扯在一起,然後不自覺地當起「編劇」,胡思亂想,結果不僅沒有放鬆身心,反而在靜坐的過程中,想起塵封已久的往事,讓痛苦再上心頭。
因此,要依禪修的「思惟修」方法,順著這念頭追尋下去,追根究底,把不好的念頭之根源找出來。一旦找到煩惱的源頭,你會發覺原來一切都是空思妄想,了解之後,念頭自然就斷了。
念念分明,憶持不忘,念頭就愈來愈清淨。只要念頭在正確的道路上,不會有歪念邪念,身心就能解脫,如此,你也會覺知──「禪定」是恆久的快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