菩薩

  • Share this:

菩薩

菩薩,為「菩提薩埵」之略稱。菩提為「覺」之意;薩埵為「有情」之意,新譯作「覺有情」,即能自覺,又能覺悟一切有情之意;舊譯為「大道心眾生」,意即志求無上道者。此外又可稱為開士、高士、大士。 經云:「自利利他,勝如實修行,自求菩提,亦化眾生,令得菩提。」上求下化,正是菩薩行的具體行持。自發菩提心修學菩薩道,即名為「初發意菩薩」,於因地中勤行精進,發四弘誓願,修四無量心、四攝法、六波羅蜜等,自覺化他,「三祇修福慧,百劫修相好」,歷證五十二階位(註 1 ),最後福慧圓滿,終而成就萬德莊嚴之佛果。 在諸大菩薩中,觀世音菩薩、文殊菩薩、地藏王菩薩及普賢菩薩,分別以悲、智、願、行為行門,並應化於中國四大名山,行菩薩道,廣化眾生。

【大悲觀世音菩薩】

觀世音菩薩,又稱為觀自在菩薩,略稱觀音菩薩,別稱白衣大士、大悲菩薩、圓通大士。菩薩往昔於因地時,修習耳根圓通,以觀世間之音聲而悟道,故名觀世音。因能「尋聲救苦」,「千處祈求千處應」,而稱大悲觀世音。又因其理事無礙之境,觀達自在,故稱觀自在菩薩。 觀世音菩薩,無量劫前已成佛,號為「正法明如來」,因大悲愍眾,於娑婆世界,倒駕慈航,度化有緣,隨處應機說法,應以何身得度者,即現何身而為說法。《法華經》云:「眾生受諸苦惱,聞是觀世音菩薩,一心稱名,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,皆得脫解。」若有眾生受人惱害逼迫,或驟遇災難險厄,若能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聖號,菩薩即聞聲救苦,令其轉危為安、遇難呈祥。

觀世音菩薩隨機示現,《華嚴經》載,南海補陀落山為其住處,浙江省普陀山,即為中國著名之觀世音菩薩道場。 以慈悲救濟眾生為本願的觀世音菩薩,常以慈母示現,手持淨瓶、楊柳,遍灑甘露,滋潤苦難眾生;或有騎坐麒麟,麒麟慈悲不忍踐踏生草,正象徵著菩薩不忍眾生苦的悲願。 又,觀世音菩薩與大勢至菩薩,同為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之脅侍,世稱「西方三聖」。

【大智文殊師利菩薩】

文殊師利菩薩,又稱曼殊室利菩薩,略稱為文殊菩薩。意譯為「妙德」,義為萬德圓明,究竟圓滿實相;以了了見佛性,故德無不圓。又譯為「妙吉祥」,妙者謂佛無上慧,猶如醍醐純淨第一;吉祥者,即具眾德義。 大智文殊師利菩薩,過去劫早已成佛,號為「龍種上尊王如來」,久遠劫來,教化無量眾生,為過去七佛之師。釋迦牟尼佛曾讚歎文殊菩薩,是眾生佛道中之父母,為智慧之化身。 文殊菩薩為佛弟子之上首,常與普賢菩薩侍佛左右,並以大智慧,助佛轉輪,令根機成熟眾生,得以開悟。例如:《楞嚴經》中,救護阿難出離淫舍;《華嚴經》中,開示善財童子,已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,當親近善知識,善財童子依菩薩所教,進行參學,歷訪五十三位善知識,聞受種種法門,而證入無生法界。 文殊菩薩,常示現度化眾生,《華嚴經》載東方清涼山為文殊菩薩之住所,中國山西省五臺山即為文殊菩薩示現之道場。 文殊菩薩身騎獅子,手持金剛寶劍或手持蓮花:獅子象徵菩薩威猛,常做大無畏吼;金剛寶劍象徵般若智,能斬斷一切無明煩惱,摧伏群魔;蓮華象徵智慧無礙,清新高潔。 文殊菩薩以大智慧,善說法要,常以譬喻、引證教化眾生,與普賢菩薩及毗盧遮那佛合稱為「華嚴三聖」。

【大願地藏王菩薩】

修行即是在起心動念處修。古德云:「披毛從此出,作佛亦由它。」日常生活中,無論閒忙動靜,這念心皆能時刻覺察、覺照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見境不生貪愛,作主的心始終存在,即能契悟本心本性,當下便證不生不滅之聖果。 地藏菩薩,「地」為大地,表示如同大地般安忍不動之意;「藏」為祕藏,代表深藏智慧、悲願,靜慮深密之意;「地藏」即指具有如大地般廣大悲心的菩薩。 無量劫以前,地藏菩薩與一切智成就佛於未出家前同為國王。其中一王發願:「願我早成佛道,普度群生。」另一王則發願:「若不度盡罪苦眾生,令得安樂,以至菩提,我終未願成佛。」發願早成佛道之王,即為一切智成就如來;而發願度盡眾生之王,即是大願地藏王菩薩。 釋迦牟尼佛入滅前,曾付囑地藏菩薩,當於彌勒佛降生前,留住世間,教化六道眾生。是以地藏菩薩常現身天上、人間及地獄等處,救度眾生,自誓「地獄不空,誓不成佛;眾生度盡,方證菩提。」 相傳,地藏菩薩曾化身為新羅國之王子金喬覺,出家名地藏比丘。唐時,至中國安徽省九華山建寺,度閔公父子,自此遂以九華山為地藏菩薩弘化之道場。 中國佛教寺院中,地藏菩薩之形像常為圓頂比丘相,或頭戴毗盧冠、身披袈裟、手持錫杖之出家相。地藏菩薩愍念五濁惡世受苦眾生,以其大願,應化現身,度化無盡;同時亦使眾生尊敬三寶,種出世善根而得速離惡世,成就聖道。 大願地藏王菩薩與釋迦牟尼佛、觀世音菩薩,常於此娑婆世界度化眾生,與此土有情,具甚深因緣,故世稱「娑婆三聖」。

【大行普賢菩薩】

普賢菩薩,「普」者,願行遍一切處;「賢」者,最妙善義。謂菩薩以菩提心所起之願行,悉皆平等遍一切處,純一妙善,備具眾德,故名普賢。菩薩於寶藏佛時,發願令諸眾生斷諸苦惱,得柔軟心,得調伏心,悉發無上菩提心,故得寶藏佛授名普賢。 普賢菩薩為華嚴三聖之一,於華嚴會上,為眾生宣說十大願王:「一者禮敬諸佛,二者稱讚如來,三者廣修供養,四者懺悔業罪,五者隨喜功德,六者請轉法輪,七者請佛住世,八者常隨佛學,九者恆順眾生,十者普皆回向。」以此十大願行,開示佛子發廣大願心,修無上大行,故名大行普賢菩薩。 中國四川省峨嵋山,曾有普賢菩薩應化示現,其中以拾得大士之應化事蹟最為著稱,故被奉為普賢道場。 普賢菩薩多以六牙白象為坐騎。白象代表行願殷深,辛勤不倦;六牙,表六波羅蜜;此正象徵普賢菩薩的篤實行履,恆以六度萬行之因花,莊嚴無上佛果。

【結語】

經云:「方便有多門,歸元無二路。」觀音、文殊、地藏、普賢四大菩薩,雖所發誓願各有不同,但皆以上求佛道,下化眾生為宗趣。佛弟子當學四大菩薩悲、智、願、行之行持:以觀音菩薩的慈悲,愍念眾生;文殊菩藏之智慧,隨機示教;地藏菩藏之大願,救拔眾生;普賢菩薩之大行,饒益有情。如此以身行道,在利他中完成自利,圓滿菩提,與諸眾生皆共成佛道,即是菩薩行。

本文摘自:http://www.ctworld.org/meditation/02_b07.htm


Tags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