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人想學古琴,但他們的動機不盡相同。
第一類人,是喜歡上古琴的音色與琴曲的旋律,受到音樂本質上的感動,所以願意來學古琴。這是學任何樂器,都會遇到的最基本的心態,因此,這類人可稱為「音樂本質類」。
第二類人,是聽聞了某些介紹古琴的資料,知道古琴位居「四藝」(琴棋書畫)之首,是 古代士 君子修身養性的「道器」。道貫古今天人,琴正是溝通天人之間的神器,所以學了古琴,等於是買到「天人合一」的入場券。由於古琴的文化地位高不可攀,因此,學了古琴的人,他的氣質與生命境界,也變得水漲船高。古琴與道德劃上等號,彈古琴的人與有道之士也劃上等號。這時,音樂的本質,也就是學習者對於古琴音樂到底喜不喜歡,似乎變得不太重要;之所以想要學古琴,宗教性或文化性要大過於音樂性。這類人,可稱為「文化嚮往類」。
第三類人,在他認識古琴的過程裡,受到外在氛圍的感染而大大地感動,比方說,銷售古琴的商業空間裡,布置了小橋流水、奇珍古玩,或者是教琴的老師一身羽扇綸巾、鶴氅道袍,飄飄然有神仙之概,如果再加上一盞清茶、一爐清香,那真是令人有不知今夕何夕的感覺,於是產生了學琴的衝動。這類人,可稱為「氣氛衝動類」。
如果再細分,當然不只這三類人;而且,這三類人的動機也不是截然相異的,特別是第二類與第三類,常常有重疊的的部分。那這三種動機對於學琴的成效而言,究竟有什麼影響呢?
我常說,「古琴當然是一種樂器」,雖然它本身在文化歷史上,被灌加了許多音樂本質以外的、無關的條件、律例或典故,但無論如何,它總必須先是樂器。既然是樂器,那就必須回到音樂的本質,那就是,一首琴曲能不能「直覺」地感動聽眾?如果可以,這當然是首好琴曲,由琴曲喜歡上這樂器,進而興起學習的動機,這都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。所謂的「直覺」,正是不透過「分析」的方式(分析是學術上的事),也不透過外在種種條件,而是在聆賞的過程中,當下內心獲得充分的滿足。若是如此,那真是恭喜您,能直接契入古琴的音樂本質,在學習的過程中,即使不免有種種挫折或落寞,相信古琴的聲音還是常常能感動到您的心靈深處,如果再配合拙著的〈學好古琴的四個條件〉這篇短文,古琴必定能成為您一生的伴侶,最終學有所成的。
如果不是藉由「直覺」的感動而喜歡上古琴,還要靠著分析或種種外在條件,自己安慰自己:「這是一件多麼有文化的『道器』」、「彈琴的人就是高尚的人」、「我會覺得不好聽,一定是自己程度太差,一定是老師與古琴高深莫測」等等,當有一天,種種外在條件消失了(小橋流水的古琴店倒閉了),安慰自己的幻想破滅了(發現琴人其實也沒那麼高尚),那麼,當初學琴的意願熱忱,自然也就灰飛煙滅。因為,這些理由都是「有待於外」,並非真心出自對古琴本質的喜好。
我會把「音樂的本質」提到學琴動機的第一序來講,並不是否定古琴擁有上述種種哲學的、宗教的、文化的意涵;而應該說,古琴的哲學性、宗教性、文化性,都是建立在其音樂本質之上。或許歷史的演進軌迹並非如此(古琴很早以前可能是被用在祭禮上),但就一個學琴者的動機來講,如果能貼近音樂的本質,多分地享受到古琴音樂的美感,進而從這樣的美感去印證琴學裡的種種理論,再從琴學理論回過頭來指導深化自己的琴音,使古琴彈奏起來更富有文化內涵,更能表達出古琴特有的人文之美,這才是一種比較健康的學琴進路。
當你接觸到古琴,生出學琴的念頭了,請你真誠地省察這個念頭,究竟是古琴音樂的美妙感動了你,還是受誘於其它因素?如果你聽完古琴音樂,仍不甚了了,這有可能是你對某種演奏風格的不契合,也可能是彈奏者的功力不足,這時都建議你多看多聽,漸漸地喜歡上古琴音樂;但不希望你是由音樂以外的原因來學琴。畢竟,一個初學者若不能對古琴音樂的美感有一定的領略,又豈能真體會到多少古琴的文化精髓呢?古琴如果抽離掉音樂的美感,那麼,其它的文化性、哲理性的部分,又會顯得多麼蒼白無力啊!
(建議讀者,本文應與拙著〈琴學應以道德為先〉合觀,方無偏執之弊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