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古琴美學與文化」課程

  • Share this:

課程:古琴美學與文化

授課教師:黃鴻文

時間: 2 月 26 日~ 6 月 25 日,每星期二 20 : 30 ~ 22 : 05

地點:台中科技大學中正大樓 3715 教室

課程緣起:

古琴,又名七弦琴,是古代士人常御之器。《禮記》:「士無故不撤琴瑟。」身為文人文化的載體,古琴具有繁複的技巧、豐富的音色,古琴曲又常與古代歷史事件結合,令人發思古之幽情。無論是在音樂、學術、文化、考古等各方面,古琴都可說是國樂器種中最具代表性的。由於古琴是古代文人的樂器,乃至於道器,所以圍繞古琴的種種文化現象,其觸角延伸之所在,不管是哲學思想的儒、釋、道,還是文學的唐詩、宋詞、元曲與明清小說,處處皆可見到古琴的蹤跡。孔子、司馬相如、諸葛亮、阮籍、李白、歐陽修、蘇軾等耳熟能詳的諸多人名,全都與古琴有著密切關係。他們或反覆操縵中優入聖域,或在千鈞一髮時退敵制勝,或在仕途困漠之際,靠著古琴療傷忘憂。伴隨他們生命因櫛風沐雨而洗鍊超脫的,不是古箏琵琶,也不是二胡簫笛,而是古琴。如果不懂古琴,那麼,你所閱讀的中華傳統文化,難免有所殘缺與局限。藉由對古琴的理解,擴展文化的視野,為文化深度與廣度提供一條新的入路,使文化不再拘束於語言文字的框架。

教學目標:

本課程分為三大主軸:古琴歷史、古琴美學、古琴文化。課程素材包括書面、圖片、影音等多媒體資料。從古琴的美學與文化為入路,探討中華文化的禮樂精神,進而理解古代聖賢們安身立命之道與風流才子的浪漫情懷。

綜合本課程的教學目標,大要有六:

一、了解古琴的歷史與它在中華文化中的地位。

二、欣賞古琴的造形、銘文、音樂等美學概念。

三、由古琴的視角出發,重新審視中國儒釋道的哲理與詩詞歌賦等文學作品。

四、思考禮樂文化在古代知識分子生活中的重要性與現代意義。

五、以古琴為基點,將其美學標準拓展至書法、篆刻、漆器、雕刻、音樂等藝術領域。

六、古琴音樂在現代影音媒體中的應用與效果,並探討其利弊得失。

教師簡介:

黃鴻文,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班畢業,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候選人,現任國立台中科技大學、私立朝陽科技大學、私立建國科技大學通識中心兼任講師。自幼學習簫、笛、二胡等樂器,後專注於古琴理論研究與演奏,師承西 安李明忠 先生,創立「弦耕齋古琴教室」,教授古琴逾十年,取法學院與傳統兩派之長,注重基本指法之紮實與古琴美感之呈現。

演奏方面,曾參演多場古琴演奏會,致力推廣古琴音樂,另蒙南投縣政府文化局、嘉義市政府文化局的資助,予以主辦個人獨奏會;古琴學術方面,打譜有古琴曲《秋鴻》、《杏壇》、《逍遙遊》、《流觴》等,多為唐宋以來少人彈奏的古曲,並發表〈禮與違禮之間──從琴的「十四不彈」探討其禮的性格〉、〈「阮籍作《酒狂》」真偽之探析〉、〈朱權與琴曲《秋鴻》的關係研究〉、 〈古琴的物理結構與譜式改革〉 等琴學論文,常受邀於大學與電台,主講琴學講座。為當代少數結合演奏與學術的琴人之一。

歡迎有興趣的琴友旁聽


Tags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