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0天超完美降膽固醇計劃
高血脂是埋在血管裡的隱形炸彈,
會提高你將來得心臟病、腦中風的機率。
你的膽固醇 IQ 及格嗎?如何讓硬化的動脈血管回春?
天然方法教你成功降低膽固醇。
李教練每天教好幾個小時跆拳道,肌肉結實體格壯碩,外表看起來比實際年齡年輕許多。下了課,他最喜歡大啖滷肉飯犒賞自己,再加一塊鹹香肥腴的控肉,人間美味也不過如此。
直到三年前一次無預警的心肌梗塞發作,差點踏入鬼門關,李教練才知自己的膽固醇超過 800mg/dl (毫克 / 每 100 毫升),三酸甘油酯高達 1000 ,兩者都比一般人高 5 、 6 倍,好幾條冠狀動脈嚴重堵塞。
醫生在李教練的冠狀動脈分次放入 3 個血管支架,給予高劑量降血脂藥物,其間又經歷一次心肌梗塞,治療後李教練的膽固醇數值仍高達 300 (正常宜低於 200 ),才 48 歲的他嘆道,「戒掉滷肉飯,吃得更清淡,看看還能不能再降一些」。
讓李教練幾乎喪命的幕後元兇,是他的高血脂症。
高血脂、也就是血液中膽固醇或三酸甘油酯過高,是戕害健康的一大威脅。世界衛生組織( WHO )在 2002 年的《全球健康報告》指出,危害人類健康十大危險因素當中,高膽固醇列名其中。而台灣十大死因中,分居二、三、四名的腦血管病、心臟病、糖尿病,以及第十名的高血壓性疾病等四項皆與高血脂密切相關。
麻煩的是,高血脂可說是「血液中的隱形殺手」,不痛不癢沒症狀。國民健康局調查則發現,有三~四成的人不知自己血脂異常。
其實,高血脂症在台灣非常普遍,約每 4 個人當中有 1 人有高血脂症。台大公共衛生學院的調查發現,台灣成人高三酸甘油酯盛行率為 25.7 %,高密度膽固醇偏低的比例則為 23.7 %。
心臟科醫師認為問題可能更嚴重。中華民國血脂暨動脈硬化醫學會理事長、台北榮總心臟內科主任林幸榮表示,若以目前醫界認為總膽固醇理想標準應為 200mg/dl 為標準,而不是官方慣用的 240 來算的話,「台灣高血脂症的人應接近三成」。
誰是高危險群?
其實脂肪不全然是壞東西。適量油脂能增進食物美味(想想炸雞就知道了),提供身體無法製造的脂肪酸,比其他食物供給更多熱量,有隔熱功能維持體溫,還提供脂溶性維生素 A 、 D 、 E 、 K 。
適量脂肪是身體必需,但血脂過高,如同在血管內埋下隱形炸彈。
血脂肪成分中攸關心臟血管健康的是膽固醇( cholesterol )以及三酸甘油酯(或稱中性脂肪 triglyceride, TG )。膽固醇主要又分為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( HDL ,俗稱好的膽固醇)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( LDL ,壞的膽固醇)。
林幸榮醫師指出,高血脂症包括:
總膽固醇( TC )過高(正常應< 200mg/dl )
三酸甘油酯( TG )過高(正常應< 150mg/dl )
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( LDL )過高(正常應< 130mg/dl )
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( HDL )過低(正常應> 40mg/dl )
上面任何一項異常或合併多項異常,即為高血脂症或血脂異常。
高血脂症原因與先天遺傳和後天環境都有關。遺傳基因會影響人體合成和代謝膽固醇能力,有家族史的人要注意。
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主任暨心臟內科主任翁國昌,在住院醫師訓練時發現自己的膽固醇偏高,最高曾達 350mg/dl ,納悶自己既不胖、也有運動習慣、為何血脂異常?台北榮總營養師楊雀戀非常瘦,也是膽固醇偏高,他們兩人後來才知是家族遺傳造成的。
除了遺傳,造成高血脂的後天因素則包括:嗜好高油脂比方內臟、蛋黃、海產的葷食族;體重過重、又不愛運動的泡芙族;愛抽菸的癮君子、糖尿病患、以及銀髮族,都是高血脂症的危險族群。
不管是什麼原因造成高血脂症,當血液中膽固醇濃度增加,日積月累就會造成動脈硬化。
出生第 17 天,血管開始硬化
雖然,動脈硬化是每個人不可避免的老化過程,但膽固醇會加速動脈硬化的進度和嚴重程度。台大醫院前院長、心臟科醫師李源德表示,從人一生下來的第 17 天開始,血管就開始硬化。直到中年以後,心血管病才開始發作。但膽固醇愈高,發病時間會愈早。
而動脈粥狀硬化會導致血管局部缺血、栓塞、與動脈瘤等嚴重後果。
除了高血脂,會引起動脈血管病變、加速動脈硬化病程的因素還有:
⊙抽菸: 抽菸會損壞血管壁,使其容易累積脂肪。尼古丁進入血液循環,會使動脈硬化。長期吸菸會增加罹患冠狀動脈疾病的機率 2 ~ 3 倍。
⊙肥胖: 體重超重者常會有好的膽固醇偏低、三酸甘油酯偏高的問題。
⊙懶骨頭: 缺乏運動可能會降低好膽固醇濃度。
⊙高血壓: 血流壓力大,動脈血管壁容易受傷,招來白血球、血小板修補,膽固醇也湊熱鬧黏附過來,血管壁容易變厚變硬變脆弱。
⊙糖尿病: 因胰島素代謝異常,半數的糖尿病人有血脂異常問題,導致血管傷害,造成每 3 個糖尿病人就有 2 個死於心臟血管疾病。
說來說去,上面那些因素還是和膽固醇脫不了關係。
醫界早已證實,降低膽固醇,就可降低心血管病奪命風險。每降低 1mg/dl 的總膽固醇,即可減少 2 %的冠狀動脈疾病風險。
做好動脈血管的水土保持
新光醫院內科加護病房主任洪惠風以「水土保持」的比喻,說明維持膽固醇正常的重要性。
當膽固醇正常,使得動脈血管壁有彈性且血流通暢,就像做好山坡地的水土保持。萬一颱風來襲(比方壓力、生氣、變天、感染時)才不會因此發生土石流(心肌梗塞、中風)堵住公路(血管),缺乏補給物資(氧氣),後方老百姓(心臟、腦)很快會活活餓死。
而緊急移除土石流、修復坍方(心導管氣球擴張術、放置支架、繞道手術)的公路(血管),並不能預防日後土石流(再次發作),治本之道還是在於做好血管壁的水土保持,也就是控制好膽固醇。
首先,掌握自己的血脂肪數據
完整的血脂檢查至少應包括總膽固醇、高密度膽固醇、與三酸甘油酯三項,低密度膽固醇則可由上述三項套公式算出。健保給付的成人健檢只有總膽固醇與三酸甘油酯,最好自費加驗高密度膽固醇。
美國國家膽固醇教育計劃建議 20 歲以上成年人應至少每 5 年測一次血脂。如果有二個或二個以上的危險因子,應 1 ~ 2 年檢測一次。
如果你的膽固醇偏高,第一步從改變生活形態做起。
美國國家膽固醇教育計劃推薦一種名為「治療性的生活形態改變( therapeutic lifestyle changes, TLC )」主要內容特色有:
1. 降低膽固醇攝取: 動物性來源才含有膽固醇,含膽固醇最多的紅燈食物是豬腦、牛腦、肝臟、蛋黃、魚卵、蚵、蛋糕、乳酪等。儘量吃魚、白肉、瘦肉,並去皮食用。
2. 減少飽和脂肪酸攝取: 判別方式很簡單,只要是在室溫中會變成固體的油脂類,都含有高量飽和脂肪酸。比方豬油、牛油、奶油、椰子油等。
3. 戒菸: 抽菸會損壞血管壁,降低好的膽固醇,並升高三酸甘油酯。
4. 減重: 可以改善三酸甘油酯。
5. 運動: 運動既可減壓又能減重,還可提高好的膽固醇。
許多研究顯示,吃對食物、做對運動,兩者都可以達到降低 9 %膽固醇的功效,最近更有研究指出食物降低膽固醇的效果,和第一線降血脂藥物史塔汀相當。
服用降膽固醇藥物
如果已經努力調整生活形態 3 ~ 6 個月,但血脂仍降不下來,則可由醫師評估是否需要服用降血脂藥物。如果有:
⊙早發性冠心病家族史
⊙糖尿病
⊙高血壓
⊙高密度膽固醇小於 40mg/dl
⊙吸菸
⊙男性大於 45 歲、女性大於 55 歲
等等危險因子的患者,可以同時從生活形態和藥物著手治療。
不只降血脂,還可讓血管回春
目前治療高血脂藥物,大致可分為五類,包括纖維酸鹽衍生物、膽酸結合樹脂、菸鹼酸、史塔汀,以及最近問世的膽固醇吸收抑制劑。當單一降血脂藥物不足以將血脂肪降到目標濃度時,可能要合併使用多種藥物。
洪惠風醫師指出,高血脂和高血壓、糖尿病一樣,需要持續控制。現今治療高血脂藥物已發展到不只降低壞膽固醇( LDL )、升高好膽固醇( HDL ),甚至可以減緩動脈硬化病程,清除動脈血管斑塊,達到「血管回春」的功效。
各類降血脂藥名、原理、降血脂效力、副作用等。
健康食品降血脂功效
很多血脂異常的人寄望用健康食品取代藥物,市面上也有各式各樣宣稱可以有效降膽固醇的保健食品。有些研究證實,確實有降低膽固醇或三酸甘油酯的效用,有些卻是言過其實。況且健康食品價格多半偏高,花大錢之前,最好請教醫師或營養師。
台灣衛生署通過有調節血脂功效的健康食品有:
⊙紅麴
⊙燕麥
⊙綠茶
⊙低糖高纖豆漿
⊙ EPA 、 DHA
⊙番茄汁
⊙幾丁聚醣、類黃酮
⊙甘蔗原素
⊙含亞麻油酸、次亞麻油酸、二酸甘油酯、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的食用油
可上衛生署網站查詢相關廠商品牌:
http://www.doh.gov.tw/ufile/doc/200510_
衛生署核發健康食品許可證 .doc
至於吃維他命 A 、 C 、 E ,胡蘿蔔素、葡萄籽、番茄紅素等抗氧化劑,主要作用是「抗氧化」,而不是「降血脂」,經由結合體內自由基,減少低密度脂蛋白氧化程度,進而降低血管硬化進度。雖說有的保健食品有助於降血脂,但別忘了生活裡隨手可得的食材也能發揮作用。「天然食物最好,」台北榮總營養部組長楊雀戀強調,大自然食物所含成分眾多,從食物這些成分都吃下去,可能對降血脂、保護血管都有貢獻,有時還有加成作用。
七成以上高血脂病人沒有好好治療
降膽固醇的運動、飲食控制並不困難,降血脂藥物近年也有戲劇性進展,讓九成病人的膽固醇降低 50 %,但目前的膽固醇治療成績卻不盡理想。
「台灣超過七成的高血脂症病人沒有達到治療目標,」中華民國血脂暨動脈硬化醫學會理事長、台北榮總心臟內科主任林幸榮表示。
關心這現象的醫師們多表示,目前醫療治標不治本。從源頭將膽固醇控制在正常範圍的努力不夠,卻集中火力發展氣球擴張術、放置支架治療高血脂症引起的冠狀動脈心臟病、中風等後果。
很大原因在於高血脂症沒有症狀,病程進展無聲無息,使得民眾掉以輕心。
當醫師告知需長期吃藥降血脂,病人常會問:「可否不吃藥?」
但血脂就和血糖一樣,初始無聲無息,等嚴重到變成心絞痛或糖尿病再處理的代價更大。
有的病人則和醫生討價還價:「吃健康食品有效嗎?」
但截至目前的研究指出,健康食品降血脂功效很少超過 10 %,只能當做輔助調養,而非治療。
心導管、血管支架有過度氾濫之虞
健保給付箝制,也讓醫師很難積極用藥治療高血脂。比方有的醫院因總額預算關係,限制醫師給每位病患每日處方費用不得超過 50 元,但降血脂藥物多屬高價藥,因此只能給較低劑量、少用幾顆藥,以免受罰。
有的醫學中心雖沒有給藥費用上限,但健保高血脂治療指引的處方規定裡提到,「接受藥物治療 3 ~ 6 個月後,如已達治療目標,請考慮減量,並持續治療之。」
「這中間有個 tricky (把戲)就是『考慮減量』並『持續治療』,許多審查醫師就會直接刪掉藥物,卻沒有人去審查這做法有沒有道理,」一位心臟科醫師搖頭說。
一旦輕忽控制膽固醇,等動脈硬化阻塞造成心臟病、中風,命在旦夕,當醫師採侵入性治療,例如心導管、冠狀動脈氣球擴張術( PTCA )立竿見影打通血路,病家感激、醫師有成就感。
更且,一根支架給付二、三萬;一次心導管住院治療動輒近 10 萬,因為是救命治療,健保就需給付。
這使得很多國家過度使用侵入性治療。比方德國在 1980 年有 3 萬 5 千名患者接受心導管檢查;到了 2003 年,全德國心導管檢查數量激增到 65 萬 5 千多次,成長了將近 18 倍。
冠狀動脈氣球擴張術( PTCA )使用之多,幾乎成為醫界私下訕笑的題材。最近在美國一場心臟醫學研討大會中,主持人問:「認為目前 PTCA 太過氾濫的醫師請舉手?」台下醫師幾乎都舉起了手。
主持人再問:「認為其他醫院 PTCA 做得太多的請舉手?」醫師又紛紛搶著舉手。
等問到:「覺得自己做了太多 PTCA 的醫師請舉手?」這下,沒有醫生舉手了,大家自覺有愧醫療倫理良知。
「每兩次心導管手術就有一次根本沒有後續治療措施。接受檢查的人當中甚至有三分之一其實擁有健康的心臟,本可免除這種危險手術。不過,這樣醫師就無利可圖了,」《無效的醫療》一書作者尤格‧布雷希表示。
已經有研究指出,侵入性治療並不比用藥物、改善生活方式的保守治療對病人更有幫助。
布雷希引述一項研究,將 920 位心肌梗塞病人分成兩組,一組從一開始就用心導管、氣球擴張或繞道手術等侵入性治療;另一組則用保守療法,只有在發生危及性命的併發症才接受侵入性手術。
結果,從醫院出院後前幾個月,手術患者再發心肌梗塞和死亡的機率,是保守治療組的 3 ~ 4 倍;一年後,兩組的存活率則不相上下。
想要降低膽固醇,當個聰明病人,最重要的概念就是愈早處理高血脂,愈能減緩動脈硬化帶來的後果,而不要等到後來靠手術打通血路。
新光醫院心臟科洪惠風醫師建議,找一個能和你好好溝通、信得過的心臟內科醫師,請他評估你的膽固醇和危險因子之後,針對你的狀況擬定飲食、運動、藥物治療計劃,持續追蹤降血脂的成績,才能防堵膽固醇對身體進一步的危害。
膽固醇造成動脈粥狀硬化過程
膽固醇來源有兩個,一是身體細胞自行合成產生;另一來源則是從動物性食物而來。膽固醇是人體製造細胞膜重要材料,也是製造助消化的膽酸、腎上腺皮質荷爾蒙、男女性荷爾蒙的來源。
三酸甘油酯則從食物而來,當攝取過多熱量,除了少數轉為肝醣儲存外,大多變成三酸甘油酯儲存在脂肪細胞中,主要功能是儲存和提供身體熱量。三酸甘油酯太高,容易造成脂肪肝,若超過 1000mg/dl ,常引發急性胰臟炎。
就像太潮濕的牆壁會長青苔,當血液中的膽固醇濃度太高時,容易堆積在動脈血管壁內層,沈積的脂肪會引起局部發炎反應,吸引白血球裡的單核球沾黏過來,並穿入血管內層。
單核球進入血管內層後,會分裂成巨噬細胞吞食脂肪,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(膽固醇),並將低密度脂蛋白轉變成像脂肪條紋的泡沫細胞,產生化學物質並形成纖維,堆積血管壁上,形成黃色黏稠的斑塊,並使得血管纖維化、變硬,稱為動脈粥狀硬化
動脈粥狀硬化引爆心血管危機
動脈粥狀硬化會導致血管局部缺血、栓塞、與動脈瘤等嚴重後果。
局部缺血是因持續增大的斑塊使得血管內部口徑變得狹小,降低鄰近組織的血流和氧氣供應;栓塞是小部份斑塊剝落掉入血液循環中,造成阻塞;而血管壁的斑塊可能變大、膨起,長成動脈瘤。隨著動脈瘤增大,血管壁愈來愈薄且脆弱,也非常容易剝裂,造成危及性命的大出血。
這些動脈粥狀硬化病變過程會發生在全身血管,引爆危機。若是在供應心臟血流的冠狀動脈,會出現心絞痛、心肌梗塞發作、猝死;發生在腦部則會中風;在大血管會造成動脈瘤,若破裂大出血會致命;在下肢血管則會造成缺血性壞死與間歇性跛行。
檢測你的膽固醇 IQ
() 1. 驗血脂肪,只需檢驗總膽固醇就好了?
() 2. 少吃、或者戒絕含脂肪食物,是降低膽固醇的好方法?
() 3. 核桃是降低膽固醇的好食物?
() 4. 即使沒有心臟病,每週吃雞蛋的數量也不應超過三顆?
() 5. 如果你有兩位一等親、也就是父母或兄弟姊妹,在 50 幾歲心臟病發作,你本人得到早發性心臟病的風險比普通人大 3 倍?
() 6. 癮君子比不抽菸的人容易罹患心臟病?
() 7. 若你的血脂偏高,每星期數次的運動將有助於降低膽固醇?
() 8. 膽固醇堵塞動脈,就像鐵鏽阻塞水管?
() 9. 停經會影響女性的血液中膽固醇濃度?
() 10. 除非有心臟病,否則你不必擔心膽固醇高低?
●解答:
1. (╳)完整的膽固醇檢查,必須總膽固醇( TC )、高密度膽固醇( HDL )、低密度膽固醇( LDL )、三酸甘油酯( TG )四項,才能針對血脂異常狀況,例如是 HDL 太低、或是 LDL 太高做處理。
2. (╳)有些脂肪對健康有害無益,特別是飽和脂肪(豬油、內臟等)會讓腰圍便粗、傷害心血管。有的好的脂肪、比方 omega-3 和多元不飽和脂肪,有助於我們遠離高血脂症、糖尿病、和高血壓,應該多攝取。
3. (ˇ)雖然核桃富含油脂,但含的是 omega-3 和多元不飽和脂肪,可以降低血中壞膽固醇、提高好的膽固醇濃度。但應適量攝取,免得發胖。
4. (╳)美國心臟病協會( AHA )建議,沒有心臟病的人,每天攝取的膽固醇總量為 300 毫克,心臟病患則應限制為 200 毫克。一顆大雞蛋的膽固醇含量約為 210 毫克,所以一般人每天吃顆蛋是沒問題的,不過要注意其他高脂肪食物,比方美乃滋、豬腳、奶油蛋糕的攝取量。
5. (╳)如果你的父母親或兄弟姊妹中有一人,男性在 55 歲、女性在 65 歲前後曾經心臟病發作,你本人罹患早發性心臟病的風險將比普通人高出 3 ~ 4 倍;若其中有兩人曾經心臟病發,那你得到心臟病風險將比一般人高 12 倍。
6. (ˇ)有抽菸習慣的人確實比一般人容易得心臟病,因為吸菸會讓壞的膽固醇黏附在動脈血管壁上。好消息是即使你是老菸槍,只要戒菸兩年,你得心臟病的風險就可降到和不抽菸的人相同。
7. (ˇ)每星期 5 次、每次至少 30 分鐘的有氧運動,可以降低壞膽固醇、提高好的膽固醇,還有助於維持體重。
8. (╳)專家們原以為膽固醇形成斑塊、堵塞動脈的原理和鐵鏽阻塞水管一樣。但現在發現不只如此,壞膽固醇 LDL 會侵犯動脈血管壁,引發免疫系統釋放白血球和其他免疫物質沾黏過來,形成斑塊堆積在血管壁。時間一久,血管壁的硬化斑塊變大、膨起,造成血管狹窄、血流阻滯,一旦衝擊出裂隙,變成血塊,就可能阻斷心臟、腦血管阻塞,造成心肌梗塞、中風等致命傷害。
9. (ˇ)雌激素(女性荷爾蒙)可以幫助女人維持好的膽固醇,並讓壞膽固醇在低濃度狀態,但當女性邁入停經階段,雌激素濃度大減,失去這個保護傘,也沒有以運動、飲食調養身體,會導致壞膽固醇坐大、好膽固醇減少的後果。
10. (╳)了解你的膽固醇數值,有助於及早發現血脂異常,從生活形態修正,遠離心血管疾病威脅。
心臟科醫生如何治療自己的高血脂
中山醫學大學內科部暨心臟內科主任翁國昌
46 歲
身高: 170 公分
體重: 69 公斤
腰圍: 31.5 吋( 79 公分)
我是在 12 年前當住院醫師時發現自己的膽固醇異常,總膽固醇總是維持在 300mg/dl 以上,高密度膽固醇偏低 30mg/dl ,但我不胖,持續游泳,怎會有高血脂症?
回溯家族史才發現,媽媽那邊的親友膽固醇都偏高,是遺傳造成我的血脂異常。
除了維持原有的生活習慣,我很早就開始用藥降血脂。而七、八年前史塔汀藥物的效果還不夠好,我又從小劑量開始吃,所以降血脂成績並不理想。
藥物劑量與治療成效有關。研究顯示,史塔汀藥物每增加一倍劑量,可以增加 6 %。換句話說,如果吃 5 毫克可以降低 20 毫克膽固醇;當劑量變成 10 毫克,降血脂效果可增至 26 毫克。
後來研究愈來愈指向可以用較大劑量治療膽固醇,於是我嘗試以別種且劑量較重的史塔汀藥物,卻出現少見的腕隧道症候群副作用。手腕腫脹沒辦法幫病人做心導管,再換另一種史塔汀藥就好了。但降膽固醇的成效還是不滿意,六、七年來總膽固醇一直維持在 220 ~ 250mg/dl 之間,還是高。
去年有種從小腸抑制膽固醇吸收,達到降血脂目的新藥問世。台灣還沒上市時我就拿自身當試驗品,以史塔汀併服新藥後抽血發現,膽固醇降低了 50 %,降到 160 ~ 180mg/dl 之間。
這 50 %可說是重要關卡。因為研究顯示,不論原來膽固醇多少,如果能降低 50 %,將可停止動脈硬化造成血管斑塊、進而造成動脈狹窄的病程( progression ),而且有回復( regression )效果。這也是為什麼現今醫界要以較積極、較大劑量給藥改善病人高血脂的理由。
除了用藥,我還持續游泳、保持正常體重,積極要把膽固醇維持在正常範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