杜拜的同好 文字/魚簡 攝影/楚原

  • Share this:

<愛情是什麼東西>性、愛要恰如其分    ■曾昭旭 《2007/11/12 12:45》 當我們把性從社會工具的傳統身份要回來還給愛,愛與性的本末而又一體的關係就很清楚了。第一,性當然是以愛為本的,所有性行為都是為了傳達心中的溫愛。但第二,雖然如此,性仍然不是愛的工具而就是愛的自我呈現。換言之,性與愛是一體的,只是在論及其本質的時候稱之為愛,在論及其表現的時候稱之為性罷了!所以我曾說「性是愛的人間身份」(相對的,愛就是性的形上本質)。就此而言,性何止並不淫邪,性還是非常貴重的哩!當然,前提是性愛一體。 於是我們須進一步更細膩地討論愛與性二而一、一而二的微妙關係。 首先我們不妨回顧前文所曾說的,把性重新定義為「一個真實、具體、獨一無二的生命體」,這個生命體(身體)的內部,蘊涵著一顆心(當然不是心臟的心,而是指真心),而心的本質功能便是「作主」(自由、自主)與「去愛」(及物、潤物)。合起來說,便是自由自願地去愛,而這樣的愛則必然是通過身體或性去表達與傳遞。 於是性的表達形貌如種種言行舉止,便與心的感受意願息息相關。二者務必相符相應,才能讓別人準確接收到我心中愛的訊息而不致誤會。由此而言,愛與性果然是密切相連為一體的。 這意思展開來說,也就是:心中有幾分親密的感覺,就該也用幾分親密行為去表達。正因感覺是無聲無臭的,而外顯的行為卻可以明白感知乃至度量,所以我們也都是通過種種言行去測知別人的心意。當二者準確符應,便有助於人我的了解溝通,這也可以稱為是一種誠實。否則便容易導致誤會。而輕易讓別人誤會也可以算是一種不誠實。 所以我們是應該認真拿捏兩者間的恰當分寸,這才是誠實的表現。否則,心中只有三分情意卻隨便用五分的親密行為去表達,便會顯得輕浮魯莽,對方也會感到被侵犯的緊張與不舒服。反之,心中有五分情意卻只敢用三分親密行為去表達,也會顯得拘謹畏怯,同樣會令對方感到尷尬侷促不自在。而過猶不及,都不是從容自在、真誠如實的表現。 那麼要怎樣做到性、愛兩者恰如其分相應呢?我認為最關鍵的一點觀念調整,就是不要把「性行為」定在最狹義的「性器官交媾」之上(正是這一點讓人的行為表現過或不及),而應該開放到包涵身體的所有行為活動。從人與人間最輕度的視覺接觸(見面)開始,到聽覺接觸(交談)、嗅覺接觸(聞得到對方身上的氣味)、觸覺接觸(握手、擁抱、撫摸)、味覺接觸(親吻),以致最親密的性器官接觸(做愛),通通都是性行為或性交,但卻親疏重輕有別。 這樣我們就不必把異性接觸看得太嚴重以致進退失據了;我們就能在異性交往中循序漸進,做到有幾分心靈親密就用幾分親密行為去表達的細膩地步。 這意思也就是說,我們不必如傳統男女授受不親的時代,陌生異性非因婚配絕不接觸。以致新婚之夜送入洞房之時,新郎新娘竟是從陌生人(親密度零)一下子就跳躍到夫妻交合(親密度一百)。其後遺症就是到男女社交開放的現代,人們仍是舊習難除,見到異性總易起非非之想。遂致言行或順此想而過份探索、或逆此想而拘謹退縮。在今天,我們正該認真反省,清除舊習,重建開放自然、循序漸進的新兩性關係。而確切有效的切入點,無妨就從調整「性」、「性行為」這基本觀念開始,揣摩性、愛二者的相應關係,以期達致精緻細膩的相符合一。 例如:一般社交自當以視覺聽覺的接觸為主。搽香水也該濃淡合宜,以免造成「嗅覺的性騷擾」。碰觸他人身體更是要得到對方同意。而輕重之間,過或不及,尤其要真誠處理,隨時接收對方身體的回應訊息(欣然接受抑委婉拒斥),即時調整,才能將彼此的善意準確傳遞,而賓主同感愉悅,此之謂性愛一體。 《2007/11/12 12:44》 除了旅行,再也沒別的事更能引得起她的興趣了,在他死後這三年來,這是第一次獨自出外旅遊。 巴士微微晃動著前行,沿途盡是新綠與珍奇的花草,空氣裡瀰漫著撲鼻的香氣,好風好水總是給人一種無法抗拒的喜悅,大自然的召喚似鼓捶,不停地敲打在鼓腹般的心上,像個初次遠足的小學生,就是無來由地感到雀躍。 傍晚時分,首先到達的是有小木屋風的旅館,先洗個澡再用餐吧!寬敞的餐廳裡,擺著好多大張的餐桌,熱騰騰的氣氛伴隨著熱騰騰的菜餚。看到了這一幕,先前勃勃的興致如斑駁的牆垣,風一來便層層瓦解崩落,抵擋不住這突發病般的虛弱感。環顧四周,若不是家族的歡聚,就是同伴友好,喧嘩聲裡品嚐著餐館的招牌火鍋,擎著酒杯的人們,微醺中打開了更多話匣子。在那樣的氛圍裡,相較於自己小小的桌子,小小的火鍋,被熱鬧所擠壓的孤寂,在靠牆的角落裡更顯侷促。寂寞如煙。一掀蓋,它便隨著滾沸的熱氣四散飄飛,再美味的食物下胃,也阻止不了不斷反芻的往日情景,無力舉箸,任憑淚水不斷灑落。 人與人之間的緣分,總能在命運的編排下,又重新聚攏起小小的幸福。像此刻,從剛才就時不時地往這兒瞧的隔桌一對年輕情侶,大男生走了過來,靦腆地說:「阿嬤,若不嫌棄的話,我們三個人一起吃火鍋好嗎?人多一點比較好吃唷!」隨即女的一方也笑咪咪地點頭。 「這--這好嗎?」雖然一時之間猶豫著,但是看到這兩個年輕人的笑容,如脫韁野馬的悲傷,霎時間拾得了轡頭,淚止了。 男生接著說:「我呀,是我阿嬤養大的唷,在我很小的時候就沒有媽媽了。」「那,今晚就當我是你們的阿嬤吧!」拋掉了先前的矜持,果然不加淚的才是美味。 陌生人的親切,讓飄忽的幸福有了重量,消融了冰封的孤寂,這是多麼溫馨又難忘的經驗呀,就讓它成為這輩子裡的珍藏吧! 《2007/11/07 16:42》 《望春風》《雨夜花》這些台語老歌,大家耳熟能詳,但是很少人了解它們的創作者是誰?創作背景為何?直到大風劇團推出了台語流行歌曲教父鄧雨賢故事的音樂劇「四月望雨」。 不敢相信,六月首演十月加演的「四月望雨」不但爆滿,還贏得滿堂彩!提前一個小時到場,居然排隊進停車場,就等了快一個小時。還好,開場前及時入場,從頭倒尾盡興欣賞了一齣十分精彩的本土音樂劇。這齣音樂劇,以客語、台語、日語演唱,唱作俱佳,實在好聽好看到不行。 一個關於夢想、希望、破滅與重生的故事。 這故事還告訴我們,在台語流行歌曲之中所謂的「四、月、望、雨」,指的便是《四季紅》《月夜愁》《望春風》《雨夜花》這四首台語歌謠,這四首曲子在面世之時便造成轟動,大街小巷人人傳唱。當時,台灣人生活在日本嚴酷殖民統治下,藉著這幾首台語歌謠讓台灣百姓盡情抒發了鬱悶情緒。 鄧雨賢出身桃園大溪郡龍潭庄「一門三秀才」的客家書香門第,家傳世襲不當官不行醫,以教育為志。鄧雨賢台北師範畢業後派到大稻埕「日新公學校」任教,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娶妻生子,幾年之後,終因壓抑不住對音樂的嚮往與執迷,隻身負笈日本追求更廣博、深入的音樂知識,並進入日本東京一家歌謠學校專心研習作曲理論。 返國後的鄧雨賢並不得志,直到西元一九三二年第一首台語創作歌曲《桃花泣血記》奇蹟似地風靡全台後,接著譜出連日本人都瘋狂的《大稻埕進行曲》,從此大放異彩佳作連連,直到所有歌曲被日本人改編成慷慨激昂的軍用進行曲。鄧雨賢對自己的優美作品遭到污染,心痛不已,終於抑鬱而終。 鄧雨賢譜出了大時代的心聲,也細訴自己那一輩歷經戰亂之後熱血青年的懷舊、思慕心曲,這些歌曲因獨特濃厚的「台灣情調」,也成為當時漂泊異鄉遊子們聊以慰藉鄉愁的思鄉曲調。 這齣鄧雨賢傳記體的音樂劇,淒美感人,不但讓觀眾重溫台語老歌,新編的曲目也曲曲動聽。從沒想到,台灣本土音樂劇水準如此之高,以歌唱、舞蹈一氣呵成的演出過程簡直分分秒秒都讓人驚豔不已,尤其是三部男生合唱或兩部男女對唱,真的實在太好聽了。 鄧雨賢成名後與當時合作默契甚佳的紅歌女純純,形成心靈與藝術的共鳴,並以《四月望雨》深情對唱出了彼此的相知相惜: 鄧雨賢:四月的風,是純純的風~ 純純:四月的雨,是綿綿的雨~ 鄧雨賢:一陣一陣的風,有妳的形蹤 純純:形影深深罩心中,美妙音樂響遍四方… 鄧雨賢:轉頭一笑的眼光,使我心似海浪波動!你是我心中的美妙樂音… 純純:你帶我爬起在挽星高頂! 鄧、純:夜雨滴落在土,期待花紅正當時,風吹震動在心,望風望雨四月時。 這段「四月望雨」奇緣,隨著鄧雨賢歌曲幽幽傳唱,在台灣歌謠史上綻放了難以遺忘的不朽光芒。 2003-03-04 〈心靈小語〉 《絕望,是最好的拯救》 林文義 /著 很久不曾相見,卻幾乎每晚在電視談話性節目與之面對.....。 電話那端,語氣遙不可及。 以文學書寫做為自我放逐,卻用評論員的身分評析時政,熱切的社會參與;我有著幾許感傷,但這就是生活的現實。 當台灣的原本美好、寧謐被無恥的政客們夜以繼日的翻攪、玩弄之時,如果連作家都沉默無語,就是一種不義。 多麼盼望,可以安頓身心,逐山依水,靜觀自然,傾聽天籟,典籍閱讀,煮茗品酒.........在此紛亂塵世,竟不可得。曾在一本小說的後記,引用前輩作家陳恆嘉的名句: 絕望,是最好的拯救。 我四年來的心境正是如此。哪怕對政治絕望,卻自勉不能失志、悲觀;雖說孤獨,卻也悲涼的昂然前行。 Copyright©1996.All rights reserved 〈心靈小語〉 《背叛生命存在的真情實意》 林文義 /著 有一天,我會像一尾失去海的魚族,因枯竭而死去。 據說,心靈被禁錮一如魚被囚於水箱,四面透明玻璃,底層是小白石,種植著塑膠草葉,只能向前奮力拍鰭,從起點到盡頭,來回兩尺見方,魚必然絕望。 寧願在一方素箋上,畫一尾高山 魚予妳。瀕臨絕種的高山魚,一如在此年代的情愛,稀有且遙遠;妳是否還信任真心相待以及相知相惜? 背叛生命存在的真情實意,彷彿魚族蓄意告別了水。 歲月沉積,心靈蒙塵;手記的舊頁在多年後偶爾翻看,會因記憶的回溯而一時措手不及,像被囚於水箱裡的魚,無由之碰撞,竟不知如何安頓自己。 因此,我決定要畫一尾高山魚予妳,因為稀有,所以珍惜。 (< 心靈小語 >) window.googletag = window.googletag || {cmd: []}; googletag.cmd.push(function() { googletag.defineSlot('/22590772197/pc_textbottom', [1, 1], 'div-gpt-ad-1639353180888-0').addService(googletag.pubads()); googletag.pubads().enableSingleRequest(); googletag.enableServices(); }); googletag.cmd.push(function() { googletag.display('div-gpt-ad-1639353180888-0'); });

<共享的幸福> ■翁月鳳

<芬芳小語>四月望雨驚艷十月 ■楊曼芬

|回上頁 | 回首頁 | 推薦本站 | 影像閱讀 | 網上藝廊 | 電子書下載 |

民國 96年11月18日星期日 農曆庚辰年10月9日 煞 南 沖 狗


Tags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