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的行動,受限於他的決定。許多人表面看來隨性而為,事實上卻是按照某種決定為前提而行動。東京大學名譽教授鈿村洋太郎,認為「不能行動的人」,就是「不能下決定的人」。人在下決定的過程中,歷經非常複雜的思考迴路,往前走走又往回踱踱地,才做最後的決定。而且,途中會產生許多疑惑,導致下錯決定,或者延誤時間,甚至無法下決定。
將決定分為三種:
一、 單純決定:只有一個選擇,在「做或者不做」中選擇「做」的決定。
二、 單純選擇:一個集結點上有複數的選項,從中選一。
三、 結構選擇:許多集結點上連結多數選項,從每一個集結點上選一個,然後連接成完整結構。
人在下決定時,排除不了的是「疑惑」:要選哪一個?選這個好嗎?另外一個是不是比較好?
學習和經驗消除疑惑
以單純決定為例,因為只有一個選擇,所以不是選哪一個的疑惑,而是「躊躇」,無法跨越「心理壁障」的狀態。面臨非做不可的局面,不少人卻以「我正在思考」、「正在檢討」為藉口,躊躇不前、絲毫不動。
人在單純選擇時的疑惑,起因於無法判斷重要性、列出優先順序。至於,結構選擇的疑惑,面對路徑選擇時產生,原因是擔心最後結果是「局部正確」,而非「全體正確」。
消除疑惑,降低心裡壁障,重要的是學習、訓練與積存經驗。下決定的過程透過學習和經驗,縮短思考的路徑,心理壁障就會降低,也能避免躊躇和疑惑。同時,模擬練習也很重要。平日練習在腦子裡就特定題目,模擬決定的路徑,用各種條件確認解決方法是否正確。
但實際上,不可能掌握所有自己想知道的事情,理想條件通通到齊更是緣木求魚,不論任何決定都是一種賭注,伴隨風險。在條件不齊中下決定,第一個要訣是「有目標」,擁有「自己想做什麼」、「想成為什麼」的願景,並思考「決定的一般法則」的五個要素-人力、物資、金錢、時間和氣氛,評估每一項內容及解決方法。人力、物資和金錢是資本三大要素,時間指的是必須考慮市場的變化,氣氛指的是下決定時的氣氛、公司文化、風氣或時代氣氛。人必須了解自己置身於獨特的氛圍中行事,否則容易掉入未知的陷阱。
「多面視野」是採取行動的重大意義。注意「決定和時間」的關係。因為即使當下認為最好的決定,隨著時間的變化,可能不再是最佳抉擇,所以一決定就該採取行動,否則就失去意義。打造有行動力的組織,必須導入讓員工每一個人都想動起來的組織營運手法。不要用手冊限制員工,要讓員工有「採取行動沒關係」的安心感。讓員工有安心感並不難,只要讓失敗成為下一次教訓即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