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三條佛規愛惜公物

  • Share this:

愛惜公物

愛惜 ~ 珍惜 .. 保惜 .. 保護 .. 愛 .. 仁愛 .. 只要有歡喜心 .. 由內心發出就是仁慈 . 仁愛之心。 公物 .. 佛堂也是公物 . 佛堂是屬於大家的 . 因為佛堂是上天老母的母座 .. 俗語說 .. 世間是苦海 . 佛堂是一隻法船 .. 是要載眾生返回理天 .. 所以咱們要好好珍惜 . 這叫做愛惜公物。 1. 愛惜公物 .. 公 物是指公家的物品 .. 好比佛堂的物件 . 它都屬於公家的 . 佛家的 . 你有沒有好好愛惜它 . 珍惜它 . 並且善用它 . 你能好好發揮他的作用 .. 價值 .. 這就叫做愛惜公物。 2 愛惜公物 .. 不是只是愛惜佛堂裡的東西 . 還要愛惜佛堂裡的同修 . 要好好的對待每一個同修 .. 並且要相親相愛 . 互助互勉 .. 這才是真正的愛惜公物啊! 3.. 徒兒門 .. 這些道理 .. 你們自己要好好想一想啊!你能愛惜佛堂裡的東西 . 尊敬佛堂裡的人 .. 就是愛惜上天的東西 . 愛惜仙佛的人 .. 並且就像愛惜 . 天上的 仙佛菩薩一樣。

老師慈悲冠頂詩:愛之欲生仁心揚 .. 愛 .. 博愛 . 友愛 . 大愛 . 慈愛 .. 仁 .. 仁慈 . 仁 .. 做人之根本也是做人的本分 .. 一個有修持之人要有仁慈的愛心。孟子曰 .. 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著 .. 今人乍見孺子 . 將入於 井 . 皆有怵惕惻隱之心;非所以內交 於孺子之父母也 .. 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 .. 非惡其聲而然也。

由是觀之;無惻隱之心非 人也 .. 無羞惡之心非 人也 .. 無辭讓之心非 人也 .. 無是非之心非 人也。惻隱之心仁之 端也。 這是 仁愛的流露 . 也是慈悲心的發揚。

惜憐未及助賢良 .. 惜憐 . 慈愛就是憐憫;真正的愛是無所不包 . 大家都是同胞姐弟妹 . 大璦要有惻隱之心 . 要惜憐同胞不要再世間輪流生死之苦 .. 今日道大開普渡 . 咱要愛惜眾生 . 就渡還沒得道之人 . 共登覺路 大家手牽手回返故家鄉。

公忠體國責先守 .. 公德心就是對公眾事物的道德心 . 每一個人生活在社會上 . 團體中 .. 都應該有責任去遵守 .. 如缺乏公德心 . 無法站立良好形象 ..

物華天寶滿世香 .. 萬事萬物之精華 . 就是天道 .. 咱今天能得聞天道 . 咱要好好珍惜 . 大道之珍貴在咱修道人身上顯露出來 .. 一切佛規禮節不可忽略 .. 好好修好好行公立德 . 才能道成天上名留人間。

window.googletag = window.googletag || {cmd: []}; googletag.cmd.push(function() { googletag.defineSlot('/22590772197/pc_textbottom', [1, 1], 'div-gpt-ad-1639353180888-0').addService(googletag.pubads()); googletag.pubads().enableSingleRequest(); googletag.enableServices(); }); googletag.cmd.push(function() { googletag.display('div-gpt-ad-1639353180888-0'); });

本文 1 人間以物質而謂,故曰物質世界,物質以稀為貴,以多為賤,形成世間之醜陋與高尚 ,一切之鬥爭多從物質而起。老子曰:不貴難得之貨,使民不為盜,不見可欲,使民心不亂。因有貴於貨,而起惜私棄公之心,此皆非人本來天心也,故「愛惜公物」,乃修道當中不可輕視之條目。

1.. 人世間宇宙地萬事萬物是三山六海一分田所形成的 .. 所以人世間是五花十色的世界 . 咱在人世間為什麼會有煩惱與痛苦 … 主要是貪嗔痴三毒產生痛苦的根源 .. 因為三毒會造成 眾生的本心 . 佛性 . 智慧會受蒙蔽 . 就一直追求物質生活享受 . 如果一昧追求物質生活 . 會引起慾心用事 . 欲心若動觸動六根 . 眼耳鼻舌身意 .. 就引六塵 .. 色聲香味觸法 .. 故曰 .. 六根與六賊相同 .. 列如 . 眼觀色而生好色之心 .. 耳聽生而生好生之心 .. 鼻聞香而生貪香之心 . 舌嚐味而生貪昧之心開殺戒 .. 身貪淫欲 .. 觸覺而生著適之心 . 意追邪情 ~ 覺法 法而生遠離順之心起思維。

在 形形色色的物質世界 .. 都是以少為貴重 .. 以多為 賤 .. 造成世間之醜陋與高尚 .. 就是有這種現象 . 才會你爭我奪 . 會有爭名奪利 . 這一切都是以物質為重才會引起 鬥爭。 老子曰 .. 不尚賢 . 使民不爭 . 不貴難得之貨 . 不見可欲 . 使心不亂 . 。季康子 .. 患盜 . 問於孔子 .. 孔子對曰 . 苟子之不欲 .. 雖賞之不窃使民不為盜 . 。

無看重貴重的東西 . 才不會有貪欲地妄念心 ... 而淪為盜賊 .. 無重 視身外之物 . 才不會受聲色貨利受到種種地外物迷惑無受有形物質的引誘 . 咱的心靈才能脫離虛華的世界 .. 俗語說 .. 心安身就安 .. 咱若看種高貴的東西 . 會起貪欲地心 . 起了私心 . 公心就滅 . 像金剛經云 .. 如人入暗 . 則無所見 . 因而遠離了 人之本有的天地良心。所以「愛惜公物」是道 心之顯露也是修道人不可看輕的一條項目。

本文 2 為人不可自私缺乏公德心,何況修道者。對於公物之愛惜,應視如己有,保養其美才是愛惜公物。若是泯滅公德心,隨意破壞公物,不能得以完整,珍惜護愛,何能達到真實修行之徑,如此者是自私自利之作為,豈可談其修道。

2.. 做一個修道人不可有自 私自利的 心 .. 私心就不是道心 .. 道心用事發自天性 . 修道人不可缺乏公德心 .. 對愛惜公物是培養道心 . 若無公德心 . 就是無道心 .. 若誰意破壞公物 . 不能得以完整 ... 要當作是自己的東西 . 遵守公德心是一種美德 . 是修道人之風範 . 對公物要好好愛惜璦護 . 才能達到真修實煉的路徑 .. 假使有自私自利的做法 . 豈可談及修道呢!用公務的東西要適當 . 佛家一分錢 . 勝過須彌山。

天長地久 . 天地為什麼能永遠存在 . 是因為天地是公平 . 祂不為自己 . 天無私覆 . 地無私載 . 日月無私照 . 這是天地的無私 . 因此聖人了解這個道理 . 也學習天地無私的行為 .. 把人世間的苦當作是自己的苦 . 像觀音菩薩 . 不為自己求安樂 . 但願眾生得離苦 .. 這就是仙佛菩薩犧牲奉獻沒有私心 . 而得到後世的敬仰與朝拜這是祂們的無私而有私。仙佛菩薩奉勸世人 ..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. 行盡天下世間路 . 惟有修行不誤人 ~ 佛祖是悟的眾生 . 咱是未悟的佛 . 咱今天能得道修道 . 要好好學習仙佛菩薩的真修實煉 ~ 才不會枉費咱是一個白陽弟子的修道人。

本文 3 愛惜公物之道,本乃天性之美德,如對公物,不加珍惜,棄公重私,隨意讓其毀壞,則積小過成大過,自墬深淵也 。

3.. 修持之人在道場中 要發揚愛惜公物 . 這是本性的流露 . 咱愛惜有形的佛堂 . 也要愛護內在的自性佛堂 .. 愛惜公物仍是本性發揮之美德 . 修道過程愛惜公物很重要 . 不要看輕 .. 要謹慎 . 身為道中的一份子 . 如果不會珍惜公物 . 棄公心重私心 .. 隨意讓其毀壞 .. 日積月累 .. 小過成大過 .. 勿因小善而不為 . 勿因小惡而為之 .. 罪過錯積小成大 . 自墮地獄 . 隧落萬丈深淵。


Tags: